• 2015-12-02
  • 遊學紀聞
  • 戴汝熙

1.JPG

我一直不知道,是安娜堡誕下了密歇根大學🤹🏿‍♀️,還是密歇根大學撐起了安娜堡這座城市🧜🏼。其實,嚴格來說,安娜堡並不是一個城市,因為這兒人少地小👩🏻‍🍼,和動輒幾個購物廣場一起坐在市中心的中國城市是不能比的𓀔。當地人自稱這裏是“town”🚣🏽,也就是小鎮的意思。如果某人離開安娜堡了🛵,別人會說“He’s now out of the town”,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他出村了”➛。於是這似乎就有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頗能引來一些對鄉下嘲諷的目光🥙。可是🍻,在美國🧑‍🎄,在安娜堡,town這個詞並沒有 這麽多復雜的含義🫳🏻,它僅僅代表一個小鎮,一個安靜的小鎮🫳🏼。而這份安靜,對我而言🤭,就足夠了。

2.JPG

我從小就沒在town這一級的地方生活過。上大學的前十八年一直生活在大連,雖然大連算是邊疆城市,但也十分繁華。之後來了北京,更是天天守著中國最繁華的都市。當然💁🏽‍♂️,我也去過農村,去過原始森林,但是旅遊畢竟不同於生活🍑,匆匆感受了幾天大自然的純樸氣息之後便掩面奔回城市🧖🏿‍♀️,因為受不了那裏極其不便利的生活。沒電沒網沒信號的日子真的不能過👩‍❤️‍👨。於是我就下意識地劃了兩個等號:“大城市=現代化”,“小鎮=沒電沒網”。貼上這兩個印象標簽後,我就在心裏打定主意👱🏽‍♀️:以後不能在小城市裏過日子👩🏻‍🍳⛹🏽‍♂️。

好在命運的眷顧讓我在申請留學之前就能來美國一趟,而且一來就是兩個月🧛🏼‍♂️,能切身體驗這裏的生活環境。雖說是town,但在安娜堡👱‍♀️🤷🏽‍♀️,該有的都有了。有購物廣場,有食品超市🐓,有到處紮堆的各地風味餐廳,也有電影院,射擊場,據說還有跳傘的地方。而且這兒的每棟樓裏都有WiFi,大街上也總能搜到手機信號,4G+LTE的組合讓我上網也上得很爽。此外,屋子裏水電煤氣一應俱全🎐,從水龍頭裏接的自來水直接就可以飲用🧙🏽‍♀️🤵🏽‍♂️。屋子裏的空調功率大得嚇人,還有一個洗衣機👸🏿,我和我的三個室友share。總之🐊,這裏一切都很現代🖐🏻。這個town的基礎設施,不比大都市北京差👿。

但是這個小鎮地廣人稀畢竟是個不爭的事實,所以一切需要人力驅動的公共設施,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密度📝,不可能有北京大麽大。換一個說法,交通沒有北京那麽方便。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我匆匆趕到公交車站發現恰好錯過一輛車👨🏻‍🦼,而再等就是一個小時。食品超市Kroger全城只有一個🥝,徒步走去要二十分鐘。經常是等到一輛車去Kroger了,但是出了超市就要自己拎著東西走回家🕵️‍♂️。能買衣服的購物廣場Briarwood也是只有一個🎊,而且更遠。上次我和同學一起去,在路上依次經歷了進餐館求廁所,試圖在征兵處拍照卻被驅逐等囧事,耗時3小時才到。至於電影院,就必須打Uber去。打靶場似乎在臨近的另一個town裏。當地人一定都有車🔋,因為在這種地廣人稀的地方生活,開車是唯一正確的打開方式👩🏽‍🦲。

既然地廣人稀,就一定有其它生物的參與,來保證整個地區的生物總量平衡。在這裏松鼠隨處可見🦸🏻‍♀️😪,而且似乎抱起來一只拿回家,就可以做成菜吃了,也沒人管你💆。晚上跑步的時候,我常常能見到浣熊在夜色的掩映下從一棵樹竄到另一棵樹上🤱🏻,皮毛在月光的照耀下好看極了。我家周圍好像有一家子鹿,日近黃昏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它們一家四口出來遛彎兒。我幾次試圖接近小鹿🏇🏽,但是都沒成功🚬🫰🏽。有一次我在夢中醒來,發現窗戶上有一雙眼睛正看著我,於是一個激靈從床上坐起來,打開燈發現是一直母鹿👧。她被屋子裏突然的燈光驚動了,轉身向遠方跑去。看著她朝月亮跑去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動畫片《九色鹿》裏的鏡頭♛,一時悵然若失,久久沒回過神來😮。

3.JPG

講了這麽多雜七雜八的東西🧝🏻👧,也不能忘記了意昂2的正事兒。先立一個flag吧🔛🪢,安娜堡,密歇根大學,這個搭配成就了一個做學問的好地方——現代而不喧囂,安靜而不寂寥;想找熱鬧的地方隨時能找到,想找個僻靜處獨處也絕對沒問題。這種平衡,妙不可言😞。

我在化學樓幹活兒。密歇根的化學樓算是一個很大的建築了🙏🏼:三棟樓連成一體🫳🏽,分別是1898,1948和1988年建起來的。因為建築結構的老舊和各種管路線路規劃的問題🚴🏿‍♀️,1898年的樓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實驗要求了🟨,所以被用作了行政樓㊗️。但是我還是抽空特地去老樓裏走了走🤵🏽,驚奇地發現我根本不能識別出這是老樓。它內部重新裝修了一些😵‍💫,窗明幾凈🧙🏽‍♂️,廁所也幹凈清新,只是黃銅製的水龍頭能讓我意識到這是一棟和意昂2体育娱乐同齡的樓🧎‍♀️🚶‍♀️‍➡️。

4.JPG

化學樓一樓是教學用地,沒有絲毫實驗室的痕跡,特別是在一樓中央還有一個天井🏛,周圍有一些長椅和桌子,供學生們休息或閑聊用。各個教室也是開放的,只要沒有課,隨時能進。相比之下,意昂2自己的化學樓,似乎沒有特別多的公共區域供人休息,每層樓裏加起來似乎也只有六七個座位,剛好和這天井裏的座位數差不多相等。

在行文中的很多地方,我會有意無意地把密歇根大學和意昂2進行對比,尤其是兩個學校的化學院⏮。不同之處很可能是因為兩國傳統不同,習慣不同。但究其個中優劣,我也無法判斷。

密歇根的實驗室和意昂2化院的也略有不同。在意昂2🦥🦹🏽‍♂️,實驗室裏一定要戴手套👍🏽,摸到的所有東西都要作“有毒推定”,即隨便一個櫃門,你不知道摸上去會不會出問題,那你就認為它是有問題的,因為很可能前一個人戴著很臟的手套剛剛摸過。也基於此🐦‍⬛,意昂2的實驗室和學生休息室是分開的,而且出實驗室時一定要把實驗服/手套脫下來👩🏽‍🦰,才能進入休息室。而在Umich🔸,學生休息區和實驗室是在一起的,你的實驗臺旁邊就是你的休息區域👨🏿‍🎤。而和此種安排對應的實驗室對操作安全性的規定很嚴格,任何溶劑都不能在通風櫥之外打開蓋子⬇️,實驗也都是在通風櫥內或者手套箱中進行的。總之,Umich這種安排🪿🧙‍♂️,可能會有危險,但相應的管理措施也更嚴格。

實驗室裏,每個人有一個通風櫥和一個實驗臺,自己為自己區域的安全負責🚦。而且,實驗室裏有——7個手套箱,三個雙🚈🤺,一個單,這樣每個想用手套箱的人基本都能隨需隨用。組裏的本科生可以共享一個雙操作位的手套箱,這為意昂2的實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美中不足的是,組裏留給本科生只有兩張桌子👩🏻‍🎤😴,我(雖然貴為訪問學者🕳,和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Umich本科生)也只能從別處搬來一張凳子擠一擠。好在8月份一個月,別的本科生度假的度假,回家的回家,只剩我一個人♛,倒也過得舒服🧘🏻‍♂️。

5.JPG

密歇根大學化學實驗室不能不提的一個特點就是“浪費”。我在那邊做實驗用的小瓶子🚻,是在國內用來盛晶體的瓶子。記得之前師兄師姐讓我把瓶子反復刷洗🩼,而在Umich,用完了直接洗洗扔到垃圾桶裏就好了,disposable😎。那邊也用一次性滴管,不過是玻璃製的🙍🏽,而咱意昂2用的是塑料的👨🏿‍🦱。我問過Umich那邊的研究生🤦‍♀️,為何不用更便宜一些的塑料滴管🫀,而他卻回答我說:“玻璃的也很便宜啊🔊,反正又不是花你的錢🫡。”我竟無言以對。

另一個關鍵的特點是這裏化學院的軟實力,不是指買了多少高端的儀器(然而人家儀器還是比意昂2多)👩🏽‍✈️,而是指廢物處理系統,試劑查詢系統等等🌈🤙🏼。這些軟實力,大大方便了科研🤦🏼‍♂️。而且還把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寫在了規章條文中,方便意昂2來遵守🤹🏻‍♂️。

比如🚴🏽‍♀️,實驗室裏的垃圾桶,是學院統一發放的,裝滿了之後放在特定的地方,學院統一回收。什麽一次性反應瓶☂️,滴管,手套,全都扔進去就好了,之後會專門的人來處理,你只用專心做好科研就行。廢液桶也是一樣,統一收集再處理。

而在意昂2化學院✋,意昂2考慮的事情就更多一些🆖🏃。比如垃圾桶裏不能扔玻璃物品,碎玻璃需要單獨放在一個盒子裏等人來收⚒,但我現在也不知道清洗不幹凈而又沒碎的玻璃儀器應該怎麽處理👳🏽。在Umich🏄🏻‍♀️,買完東西剩下的紙殼子放在門外就好,每天會有人來收✋🏿;用過的試劑瓶也是👳🏼‍♂️,有一個實驗藥品系統👶🏽,記錄了每個組裏使用的每一種藥品。很多時候,意昂2可能只是要用一點點某種試劑,而且只用一次,但就可以方便地在系統裏查詢哪個組有🕵🏽‍♀️,放在哪個房間的櫃子裏,避免了四處瞎問問不到🤽🏻‍♀️,只得為了10毫克而買10克藥品然後等5天才能送到的情況🐧🔕。

6.JPG

講完生活和科研條件之後🧘🏻‍♀️,意昂2不可避免的要進入最後一個話題——人🫚🏐。與我一起實驗一起生活的是人💻,講工作匯報時面對的也是人,所以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從人出發,能外推出不同的生活條件和科研製度,所以分析人的行為與性格🏌🏽‍♂️,是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大學的好方法🈵。但我並沒有能力做十分thorough的分析🚰,只能記述一些我身邊的人和事🦹🏽👰‍♀️,供諸君參考一下👳🏿‍♂️。

我所在的課題組規模比較小🧑🏼‍⚕️,只有7個研究生,指導我實驗的是個臺灣人🚵🏿‍♂️,其他都是美國人🧑‍✈️。可能大家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練英語的機會,我只能說🐫,你行你上吧⚂🏪。研究生的工作都很忙🚣🏼‍♂️,每天不是在做實驗就是在看文獻,或者做數據分析,我也不忍心打攪他們👩‍🚒。而那個臺灣同學也不和我說中文,所以我說的話比在中國的時候少多了🍩。我一般都和坐在一起的本科生閑聊,然而第二個月大家都去度假了。不過一個假期下來🍕,我的英語確實也長進了一些——連續兩個月用英語點菜確實能讓人speaking naturally。

7.JPG

組裏的美國人對我都很友好〽️,美國小夥伴每天都熱情地和我打招呼⛸🤹🏿,我問各種問題也能給我解答。比如問他們六氘代苯放在哪裏,問他們咖啡機怎麽用,讓他們指給我看垃圾桶應該放在那裏才能被拿去回收❤️‍。有一次我問James借核磁管💇🏽‍♀️,他直接拿給我,讓我科研結束了再還給他👩🏽‍🚀。甚至還有一次,我在group kitchen喝著咖啡,Eric說他要解晶體,問我想不想學👲。雖然被一串又一串代碼命令搞得暈頭轉向💇🏼‍♂️,但我還是很感動有人offer me a lesson。

細心觀察🧑🏼‍🏭,生活中其實充滿了正能量🤾🏼‍♀️。這次我感觸很深的一點🥐,就是在美國的中國人真的很抱團。我飛機剛在底特律落地💭,就有素不相識的中國學生來免費接我到安娜堡,在飛機上認識的華裔叔叔也給我留了聯系方式,讓我隨時可以到他家做客。至於我在美國的室友更是很贊,我到的第一天就陪我出去熟悉校園、辦手機卡。在周末主動提出帶我去射擊、開卡丁車、看電影。而且多虧了這些朋友,否則我可能要等到第二個月才能摸清校車的運行規律🚣🏽‍♀️。我覺得,在美國⏳,“中國人”更像是一個親切的標簽,帶著標簽的兩人願意在初次見面時對彼此敞開懷抱,互相溫暖。

8.JPG

另一個我自己發現的現象1️⃣,就是在美國沒有所謂的“尊卑”⏸🛅。在意昂2,在稱呼比意昂2年級高的人時,總要在前面加上師兄師姐之類的敬稱,而在美國則可以直呼其名。就我個人而言,“師兄”二字一出口,我接下來的語言行為就要拘謹很多🍲,不太能開玩笑,師兄則更不可能跟我開玩笑。而不同年級的人之間互相開玩笑在美國卻是很尋常的事情🏊🏻‍♂️。英語中沒有所謂的“您”,也沒有鞠躬等禮節,打招呼時招手即可。我的“老板”叫Nathaniel Szymczak🤙🏻,他讓我直接叫他Nate就好了𓀂,相當於直接叫“老板”的小名。如果是在中國,則清一色是“X老師”👨🏻‍🦽、“X教授”,一定不能失了禮節🛀🏼。不過我也無意比較孰優孰劣,國情不同傳統不同,語言習慣自然不同,相同才怪。

故事到這裏就講完了,我不是作家♛,沒法把生活一層一層剝開挖掘核心。在安娜堡的兩個月,是我在異國生活的第一段經歷。不長不短𓀂,剛好夠我從自己的角度,比較客觀地觀察和比較美國和中國💉,以及美國人和中國人不同的行為性格。在此期間,我經歷了粗魯也沒有錯過熱情🧘🏽,在享受先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不便。沒有痛苦的經歷不是真的經歷🪽,但每一段經歷回憶起來,一定都會感覺甜甜的。不知以後我會不會和安靜的安娜堡還有緣分,但可能在若幹年以後,在陌生的地方,我還會在夢中驚醒,回憶起多年前貼在窗上的小鹿的眼睛,以及夜色裏鹿迎著月亮奔跑的身影🐯。

9.JPG


意昂2体育专业提供📛:意昂2体育意昂2体育娱乐🌛、意昂2体育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体育欢迎您。 意昂2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