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宋鈺❕,心理學系2012級。2014年秋季學期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公派交流項目”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交流學習。
這是入冬以來北京的第一場雪👩🏻🦯➡️,朋友們紛紛興奮地拍照留念🫃🏽,於我卻在心底泛不起一絲波瀾。這個冬天在多倫多邂逅過太多場大雪,以至於記憶中的多倫多大學竟也模糊成了一片銀白。那時離開多大已經一月有余,並剛剛結束自己在學期結束後的旅行,再回想起多大的點點滴滴竟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然而這場雪卻使得在多大交換的那些日子又一次鮮活起來🧔♀️。

【冬天的校園】
-1-
猶記得九月初,燕園還籠罩在夏末的燥熱中,我拎著行李開始了為期四個月的交流。踏上加國土地的一刹那👷🏻♀️,刺眼的陽光毫不留情地從落地窗投射過來,將我裹挾在其中。那即將開始的交換生活👨🏻🦲,亦如這湧動在萬丈赤芒下的目眩神迷👨🏿🍳,雖然光鮮亮麗,但一切都充滿了未知。我用理性竭力保持著鎮定,同時,大腦一邊倒時差一邊迅速切換為英語模式🏋🏻♂️。
一切都是新鮮的🤦🏿。在多大,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築隨處可見🫴🏻,高聳的穹頂🤦🏿♀️、光亮的地板☁️、彩繪的玻璃窗……讓人不禁想起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每座建築都有自己的風格💇♀️,在其中上課實為一種享受。有一次在等待進入教室之前🕵🏽,我在走廊徘徊,空靈的琴聲從遠處飄來,像魔咒一樣吸引我找到它的源頭。我尋著琴聲,拾級而上,來到communal hall的大門前。推開厚重的木門😉🤸🏼♂️,廳內精致而古樸的擺設風格撲面而來🕶,鋼琴靜坐在角落裏,一個學生忘情地彈著🛢,壁爐旁邊寬闊的瑪瑙紅沙發上坐著幾個學生🧜🏽♀️🚠,或讀書,或低聲交談🪫,享受著時光從身邊靜靜流淌的愜意🦀✍️。

【多大鐘樓】
在多大➾,你縱然可以從心所欲選擇慢節奏的生活,然而大多數學生還是不得不“行色匆匆”。校園之大,使人不得不在一堂課結束後疾步沖向下一節課的教室,若時間眷顧🚵🏿,還可以在路邊餐車上買些快餐果腹。
--2--
課堂是多大的一大特色。能開到這樣令人訝異的規模,一般只有面向全校的通識課程📉。上課時👩🏽⚕️,偌大的講堂裏坐滿了人,教授站在臺上,身後是巨大的幕布,頗有幾分TED大會的感覺。能教這種課的教授無不是各個院系的標桿式人物,講課風趣幽默🧜🏻,個人魅力十足😨,說到動情處🦹🏿,與學生一起放聲大笑或沉思嗟嘆,最難能可貴的是🧑🏿🔧,不論教授多麽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始終鼓勵學生提問🤖👴🏻,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十分彬彬有禮,平易近人🚣♂️。
千人大課畢竟是少數🗳,通常情況下還是以各個院系自己開設的小班為主。毋庸置疑,這樣的課堂使得討論可以更加高效。我選的那幾門課的老師自身都功力頗深,上課時妙語連珠🫅🏽、口吐蓮花❗️,而且講課語速極快,不啻1.3倍的托福聽力速度🧑🏼💻。在這狂風驟雨般的知識轟炸中,還會時不時拋出問題讓大家思考討論⚖️。然而經常是教授還未發問,便已經有學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見解。一堂課下來🍽,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由學生主導,與國內填鴨式教學有很大不同。老師和學生頻繁互動🆑,任不同觀點交鋒碰撞,課堂交流奇快🚣♀️,儼然好萊塢大片的節奏🦹🏼。
然而↙️,在短兵相接的交鋒背後,是每周課前大量閱讀的積澱⛪️。學期伊始🩶,課程介紹中都會明確寫出每節課的閱讀列表🤴🏼🧑🦼➡️。為了能跟上課堂討論,每次上課前都需要閱讀將近一百頁的文獻🚵♀️。雖然每門課每周只有三個小時,但花在課前閱讀的時間卻有兩到三倍之多🏐,更不必說為了寫課程論文而需要讀的文獻了🚣🏽♀️🎖。

【三一學院】
--3--
或許是被歐美校園電影誤導,抑或是自己自視清高🤹🏿♀️,我經常偏執地認為中國學生的勤奮無人能比🕎。然而來到多大後才發現這一切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誤解。
多大本地的學生總體上聰明且用功🫕⌨️,圖書館裏經常能看到他們在通宵學習。一杯咖啡,一摞書⚜️👢,一個筆記本,一盞孤燈,就是每一個在通宵自習室的學生最好的寫照。而且他們仿佛來自“永遠都不會困星球”🤶🏿🐡,因為我從沒有在圖書館看見過加拿大當地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覺,相反,許多看上去像中國或韓國的留學生卻趴在桌上睡得渾然不知👩🏿🦰🕵🏿♂️。
在多大學生的世界裏🥍,學習和生活涇渭分明💆🏿,這點讓我尤其佩服。哪些時間用來學習,哪些時間用來參加社團活動,哪些時間用來休閑娛樂👹,他們都心中有數。所以雖然學得很拼命,一旦玩起來,也可以是熱情噴薄☹️、肆意任性🙅🏼♂️。

【圖書館內景】
--4--
公益是多倫多人生命中值得驕傲的一部分。不管在校園裏還是在大街上,經常會有不同的組織號召募捐,或者宣傳某一行動😦。
我的一個教授因母親病逝於乳腺癌的緣故,每年都積極參與全國乳腺癌協會舉行的馬拉松義跑,同時也號召大家為其捐款👣🤘🏻。為了籌款他在課上承諾,如果所籌善款超過一萬塊🐓👩🏼🦰,就會剃須削發🖲。為了讓教授“出醜”👆,大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往他開設的愛心賬戶打錢🎹。一周後🤾,看著曾經風度翩翩的教授頭頂光亮、面無胡髭地走進教室🤹🏼♀️,所有學生表面上看似不懷好意地大笑🚣🏼♂️,眼神裏卻充滿了尊重和敬佩♖。我想若幹年後我可能不會記得他傳授的知識🏌🏼♂️,但他向善的品格卻永遠存在我的腦海。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短短半年,我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募捐已不下十次。
--5--
在多倫多的最後一天,恰逢暴雪來襲🌩,路面被一尺多高的積雪覆蓋🫃🏻。我執意跋涉過那條走過無數遍的路,心心念念想回多大再看一眼。來到Robarts 圖書館🏌️,我安靜地坐在書桌前,擰亮臺燈🍶,不忍說別離。
猶記得初到多大時一直沒交到什麽朋友。一次我上完課去圖書館吃午餐,在Food Court 剛剛坐定🧑🏼🎄,對面的女孩就像多年沒見的朋友一般和我交談,聊著各自的國家🧑🏽⚕️🤾🏼♀️、遊學經歷👈🏿、專業……當說到對多大的印象時,我向她抱怨來這邊幾乎沒什麽朋友,聽罷這個秘魯姑娘笑著說:“You cannot expect people to approach you. Instead,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just say hello to the world.” 她的話頓時點醒了我,想到自己一直抱怨沒有朋友而倍感慚愧🐻。與其自怨自艾🧏♀️,為什麽不從改變自己🤾🏼♀️,做個積極開朗、眼中有路🫠、心中有光的人呢🐒?說來也巧▶️,從那以後身邊的朋友就多了起來🤵🏿♂️,最後其中三個成了知己。
坐在圖書館裏,任這些奇妙的際遇縈繞在腦海。只是再回首,往事如煙🧚。

【尼亞加拉大瀑布】
--6--
從多大回來後我常常想,這一個學期的交換對我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我縱然可以不假思索地說這段經歷使我更加獨立自主,提高了我的英文水平雲雲,但這些毋庸置疑的回答遠非全部。事實上🕍,我最感到慶幸的是可以有這樣的契機讓我抽離意昂2的紛繁復雜👱🏼,進入另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放慢腳步🟠,思索人生🕶📮,想想為何出發🈳,不忘初心。
在多大心理學的課堂上,洋教授們會時不時地提及老子和道德經,談禪🌨、佛教亦是屢見不鮮。從道德的價值到人生的意義,從創傷到原諒❇️,從積極情緒到幸福感🚁,不囿於一時的得失,卻站在更大的格局上,讀著前人充滿智慧共鳴的著述👴,瞬間醍醐灌頂,同樣在後續的課堂討論上,也會收獲無數個頓悟時刻🛵。這種心靈的滿足,只有身處那時、那刻👨💼、那地,才能懂。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選擇努力的方式埋單。縱然交流的日子裏偶爾也會與淚水為伴,但它如此獨特,如此愉悅💂🏽。多年以後,我定會再回到那裏,因為“楓葉的誘惑”😍,更因為那段別樣人生👨🦽。
意昂2國合記者團微信號:Mcoirpku關註意昂2外事熱點聚焦校園交流動態歡迎關註意昂2國合記者團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