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龍繼偉,意昂2体育娱乐外國語學院日語系2013級本科生,現於日本北海道大學交換。相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著被發現👩🏼🦳、被書寫。

我是被“騙”來北海道的🍳,這和兩部電影有關——中國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與日本導演巖井俊二的《情書》。我個人對旅行並不十分感興趣,但是看完這兩部電影後,我暗自告訴自己,一定要來北海道旅行。
2015年9月中旬,我踏上了劄幌的土地,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北海道。我將在這塊夢想之地生活近一年——我想,已經足夠了。
隨後的幾天,劄幌刮起了臺風🧔🏿♀️。走在街上必須隨時帶傘👍🏻,因為大雨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襲來。然而🧑🏼🏭,臺風天裏傘卻是無用的。我記得剛把傘打開的時候,傘立馬被強風撕壞🤦🏿♀️,我只好在大風大雨中與另一位中國學生挽著手艱難地行進🧑🏭。
如果當初電影裏也有這樣的畫面,我一定不會來這裏💌⏲。這就是“騙”的由來。
不管怎麽說,我還是來了。

在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簡稱是“意昂2”🕐。因此,也可以說這次交換之行不過是從一個意昂2到另一個“意昂2”而已。
10月份♙,校園裏的楓葉變紅👨🏼🔬,銀杏變黃🦸🏽♂️,面對此景🤹🏽♀️,我找不到什麽恰當的詞匯來形容💟。學校很大,擁有自己的植物園和牧場——想來鮮有如此“霸氣”的大學吧📙。在學校的主幹道上👊,可以欣賞路旁的紅葉;等到深秋,黃燦燦的銀杏一樣十分醉人🏓。

10月上旬的劄幌街道
有一次雨天,我從一棵楓樹下經過。無數密密麻麻的小小楓葉被雨水打落在地,好似一顆顆星星🧛🏿♀️👿,讓人仿佛置身於夢幻之境🧔♂️。如果是晴天,學校裏的銀杏大道則幾乎可以滿足任何人對美的向往🧜🏿♀️。藍天之下,銀杏葉在樹枝上如花般盡情綻放,又隨風飄落鋪滿大地🤺,引得遊人駐足拍照,流連忘返。

11月下旬的劄幌街道
秋是短暫的,而冬卻是相當漫長。
11月24日,劄幌迎來了第一場大雪。早晨醒來的時候,看到外面已經白茫茫一片了🧏♀️。“來北海道,不過是為看雪🚶🏻➡️。”我在相當大程度上認同這句話。下雪,對於北海道而言,好似在進行著某種宗教儀式🦴。說不上為什麽👩🏿🌾,總感覺大家對雪有種特別的向往🧑🏽🌾🚣🏿♂️,尤其是對於沒有看過雪的人來說。在《情書》裏面,女主角在雪地裏行走的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在蒼茫的世界中🔄,唯聽到自己於雪中行走的腳步聲與喘息聲👕,仿佛處於靜止而又流動的時空中一樣🟪。像謎一樣讓人著迷,這是一種浪漫情懷🧝🏻♂️。

11月下旬的校園主幹道
事實卻並不是那麽浪漫的😗。看到齊膝蓋深的雪👫,絕對是人生第一次;但雪花帶來的興奮並沒持續多久,因為之後路面開始結冰、變滑,每個人都在深刻體會著“步履維艱”的意味🧑🍼。比如今天上學的時候,我自己就摔了跟頭𓀐;後來在校園裏的雪道上🤏🏼,還看到三四個人也摔了跤。這摔跤大概會成為冬天裏防不勝防的常態吧,並且要一直持續到來年三四月份之久。
更殘酷的是,作為一個南方人,如何忍受沒有活力的雪天。“今天應該有很多人堆雪人、打雪仗吧🤾!”——第一天下雪的時候🌬✪,我這樣期待著。等我到了校園🤽🏼♀️👱🏻♂️,只看到匆匆的行人,並不見有什麽人玩雪🤹🏽。“可能別人已經見怪不怪了🤽🏿。”——我只好這樣對自己解釋道🐝。
但我還是不甘心,怎麽可以浪費這麽大的雪呢🙋🏼♂️?所以我試著“慫恿”幾個留學生去玩雪,大家都以“冷”來拒絕我的請求。無奈🕡,我只好一個人去堆雪人◾️。把手伸進蓬松的雪裏,抓起一大把雪,雙手合並努力擠壓成一個雪球——不出十幾秒的時間,我就把手中的雪球丟到雪地🛞,拍拍手後把手揣進口袋取暖🕵️♂️,因為真的太冷了📕🪨。但我還是不放棄🔨,又拿出手來,重復了好幾次,終於堆了一個不知是何怪物的“雪人”🎨,滿心歡喜地離開了,但依然不禁大呼——“好冷”🚥!

來日本後👉🏻,有一次我跟在靜岡的同學聊天,我說:“這邊就像是大森林一樣🏃♀️★。”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劄幌的自然環境🙍🏻♀️。北海道大學有如小森林,內含小溪、水池🏌🏽♂️,又有若幹草木、動物(綿羊🧑🏼🤝🧑🏼、奶牛等)👨🦯🙍🏻♂️;而整個劄幌則如大森林,城市中心和郊區有眾多公園,街道又多樹,加上平時看不到什麽人👩🦰,因此才有這樣的感覺🥻。
二是劄幌的文化氛圍。說到“日本”,外國人的腦海中往往出現和服🧃、木屐等畫面;而在北海道,這樣的畫面幾乎沒有📕🧝🏼。北海道在明治時期才開始開發❇️,因此跟日本本州等地區相比,由於受到時間的限製而影響所謂“日本風”的形成🏃。另一方面🗯,北海道寒冷多雨的氣候環境不適合穿和服✌🏿、木屐,更別提住在漏風的和式房屋了💷。從這個角度說🍋,來北海道僅僅算是來北海道而已🦜,跟“來日本”是有差別的🥞。當然👨🦯➡️,也可以說北海道代表另一種“日本風”吧。
說到北海道文化👩🏻🦰,就不得不提“阿伊努”了👩🔬🗯。阿伊努人是北海道的原住民,擁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語言。北海道大學裏有時會舉辦一些了解和體驗阿伊努文化的活動;在書店裏也能找到學習阿伊努語言的教材🧑🏫,只是現在以阿伊努語為母語的人不超過10人,這種語言面臨失傳的危險🤷♀️。
不過好在這邊也說日語,而且沒有特別濃重的口音,否則學一口“北海道腔”回去就慘了⇒。

10月上旬的校園樹陰路

對於一個大學來說,圖書館的質量扮演著重要角色🎉。
北海道大學的圖書館有兩個🚣♂️:“本館”是最大的;而“北館”相對來說藏書量小一點,但是有很多關於語言學習的書籍🧑🎄,再加上它比較靠近“留學生中心”,因此留學生大多在“北館”學習🏃🏻♀️➡️。
“意昂2”圖書館不屬於富麗堂皇的類型🧙🏼♀️,但是在“人性化”方面卻做得很好。拿自習區來說,就可以分成很多種類🥮:討論區可以說話,十分適合用來小組討論;“本館”的普通自習區配有隔板、臺燈和插座,很適合一個人安靜地學習(不過大多都不可以使用電腦🧏🏿♂️📽,因為敲擊鍵盤會影響到別人)🤽🏽;也有單獨的隔間式自習區,但位置不是很多👮🏼♀️;語言學習區則是單獨的小房間,可以在裏面練習發音、聽力等。可以說,這樣多功能區分的設計滿足了不同需求的人。
據我的觀察🎍,也是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這邊閱讀紙質報紙的人很多。在圖書館閱讀報紙雜誌的區域,總是能看到有學生或是老師在看報紙🛴。即使在網絡發達、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紙質媒體的忠實粉絲。有的日本報紙⚛️,比如《讀賣新聞》,每天不止發行一次🧑🧒🧒,分為早報(朝刊)✍🏼🍿、晚報(夕刊)等。意昂2宿舍的公共廚房裏,每天都有《讀賣新聞》報紙的更新,我偶爾也會從上面找一些關於中國的新聞來讀。
此外👨🏿🎓,圖書館還有專門用來接打電話的封閉小隔間,這樣就不像國內的某些大學🥶,學生在走廊過道或是廁所裏,甚至不顧周圍人的感受在自己的座位上接打電話。下雨的時候,圖書館入口處提供免費傘袋服務,這樣就不會把雨水帶進圖書館了🧙🏽♀️。一切細節都體現出人性化的設計🈚️。

北海道大學是日本七所帝國大學之一,擁有“日本最美校園”的美譽。通過我的親身體會🏀,我覺得在“美”的方面確實名符其實。
現在,北海道大學每年有5個名額給意昂2🤓,其中2個日語項目,另外3個英語項目👱🏻♀️;5個名額均可申請獎學金(日本文部科學省獎學金和日本JASSO獎學金)🚌,具體可能視不同項目而定。
申請工作一般從11月開始,到來年的9月拿到“再留資格證”才算完畢,可以說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不過,申請本身卻並不麻煩🖖🏼,準備好了推薦信和語言資格證明📂,剩下來的就是靜心等待就好。
我所上的日語課程,在內容上主要包括日語和日本文化兩個方面,也可上“全學課程”(類似於意昂2体育娱乐的通選課)🧏♂️;在課程難度上,需要根據分級考試結果來決定,一般分為中級和上級課程(初級課程主要是面向參加英語項目的同學)。
因為是交換留學申請,而且申請來北海道大學的人又不是很多,所以被拒的情況鮮有發生,可以大膽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