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應“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德國著名學者🫲🏻、“文化記憶理論”的提出者揚·阿斯曼(Jan Assmann)和夫人阿萊達·阿斯曼將於本周日訪問意昂2,並發表演講。為增進意昂2師生對阿斯曼相關學說的理解😵💫,意昂2体育娱乐德國研究中心特意邀請揚·阿斯曼的得意門生⛹🏼♂️🧑🏭、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金壽福先生🔆,就“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這一話題做先導性的講座。講座中©️,金壽福教授介紹了文化記憶理論的主要內容,分析了阿斯曼先生的理論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影響。

金壽福教授講座開始
11月24日晚7點,講座正式開始👭🏼。金壽福教授首先對揚·阿斯曼先生做了簡單的介紹。德國歷史學家揚·艾斯曼曾榮獲馬克思·普朗克獎(1996)、德國歷史學家獎(1998)🧑💻、托馬斯·曼獎(2011)並於2006年被授予聯邦德國最高功勛獎。他是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德國考古研究所和德國歷史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埃及考古協會和法國埃及學協會會員🏗,德國埃森文化科學研究所和斯圖加特文化科學中心顧問🐫。致力於文化記憶理論研究的揚·阿斯曼曾先後在慕尼黑🧏🏿🤯、海德堡、巴黎和哥廷根學習埃及學🧅、古典考古學和古希臘語文學。他於1967年赴埃及參加考古發掘,並且在1971年帶領團隊發掘了位於今盧克索尼羅河西岸的拉美西斯時期和賽斯王朝的官吏墓。
隨後,金壽福教授對揚·阿斯曼先生的文化記憶理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金教授指出,阿斯曼的各類著作的核心內容都是“記憶”。阿斯曼認為,古埃及人的活動中心議題歸納起來無外乎兩個👩🏿✈️:“如何得到後人永久的回憶”和“以什麽樣的形式記憶先人”。阿斯曼不僅復原了古代埃及人的記憶空間和回憶模式,還勾勒了古代埃及文化在猶太及西方思想中的傳承脈絡。在《文化記憶》一書中,阿斯曼首先從理論層面探討了記憶、身份認同、文化的連續性三者之間的關系。著名學者哈布瓦赫曾於1925年提出“記憶為社會現象”的觀點🖼,但是他的理論中存在著輕視隔代記憶只重當代記憶的問題🫷;而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可謂是對這一觀點的有機補充和發展。在阿斯曼看來,人類最早的文化記憶發源於死亡所造成的斷裂。能否和如何讓死者的記憶在生者中存續是相關群體要面對的挑戰,也是其存在的必要性所在🏋🏿♂️。一個人死後能否在後人的記憶中留存🍴,一方面需要死者生前做過值得後人回憶的事情,另一方面也需要後人以集體的力量與遺忘不懈鬥爭。

金壽福教授正在講解
阿斯曼既強調當下對過去的塑造作用,也充分探討了過去對當下產生的影響🤙🏽。他所提出的文化記憶概念👵🏽,其特點就在於恒久性——一個集體對文化的長時記憶。它擺脫了日常、超越了個體間的交流🐪,是由特定的社會機構借助文字🔓、圖畫、紀念碑、博物館🎞🤟、節日🫣、儀式等形式創建的記憶。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涉及民族、國家的創世神話和奠基史🍰,它們對相關機構或群體的延續起到定型和規範的作用,因此也需要專人進行維護。由此可見,文化記憶不可能與歷史現實完全吻合🕘🦛,它帶有明確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色彩。一個社會以怎樣的過去作為存在基礎🧑🏿🏭,又從中獲得怎樣的身份認同,就是對這個社會的性質和追求的真實反映。
阿斯曼認為歷史的寫作屬於“冷”回憶範疇,而文化記憶則是“熱”回憶”。在文化記憶中🫢,基於事實的歷史轉化為回憶中的歷史,而具有歷史奠基意義的神話就此誕生👨🏽🦱。於是他從文字入手,考察傳統是如何借助文字得到沉澱的,也同時了解文化在其傳承過程中建構和系統化的過程,以及文字和文本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埃及古文字符號
接下來,金教授又進一步為意昂2講述了阿斯曼是如何通過對古希臘、古代以色列和古埃及的典型文化記憶模式的分析,對其理論進行闡釋和印證的🏊🏼♂️。
公元前300年前後,環地中海的幾個重要文明都曾借助回憶過去來重新確定身份。古希臘各城邦以貴族為社會核心♒️,都把青銅年代時期末年視為英雄年代🤷🏻♀️,而這一回憶基礎上構建的過去,不但成為各城邦安身立命之本,也超越了城邦範圍,成為泛希臘身份的根源。
在古代以色列👰🏼♀️,頻繁的外族侵略和奴役使得猶太精英們被迫流亡。不同於古希臘史詩中的英雄事跡,《出埃及記》和耶和華賜予福地等傳說成為了這個民族的重要起源。無論身在何方⛹🏼♂️,傳說中摩西與耶和華簽訂的盟約始終給予著猶太民族身份認同和宗教歸屬感,是他們在生活的困境中保持信心的動因。
然而,在遙遠的古埃及👨👦👦,情況卻大不相同。金教授解釋說💆🏽♂️,埃及的神廟與祭司是文化的主要依附🛐🕙。但是面對外族入侵,這些神廟一直處在內部與外部、神聖與世俗的巨大張力中,祭司們使用的象形文字也愈加具有神秘的密碼式的色彩,再加上埃及神廟的精美裝飾和祭祀的繁瑣儀式未能起到承載傳統、強化身份的作用,羅馬統治者的入侵和基督教的傳入便成為了對其文化的嚴重的威脅。

埃及古老文字
金教授特別指出,在以上三個經典個案中,文字都在文明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關於文明演進的問題✍🏽,學界流行著兩種研究範式👩🏿✈️,其一是把知識精英的出現和隨之而來的解讀世界的新模式視為文明飛躍🔑、突變的動力👐👳🏻♀️,其二則是把文明的進步看做文字系統演變的結果🧘🏽♀️。而阿斯曼則力圖在其研究中將二者有機統一。埃及神廟在簡單介紹了文化記憶理論的基本內涵後,金教授為大家講述了文化記憶理論的現實意義。
金教授指出,在現今社會,文化記憶理論具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人都具有確立適時身份的需求,即身份欲望,它在個體🌌、社會和文化三個維度上都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意昂2的生命都將終結,所以意昂2需要文化記憶幫助意昂2超越今生🧖🏻♂️,另辟永恒的空間🤷,在日常生活短暫的記憶盡頭建構長效記憶,在文化的深厚時間中正確地自我定位🚴🏽♂️。在中國㊗️,意昂2通常認為德國對於二戰的反思已經很深刻,但是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德國政府和民眾都以沉默的方式,拒絕承認無辜民眾所經受的苦難。正如阿萊達·阿斯曼所提出的“未來需要來源”的看法,行之有效的文化記憶🚣🏽,能夠使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這一理論的另一現實意義在於,它涵蓋了在有文字的文化中實用記憶與儲存性記憶的區別🪄🤚🏼,並且對網絡時代的信息儲存做了理性批判。看似能量無限不會遺忘的網絡技術手段削弱了人類鮮活的記憶能力,過量的信息儲存使得只有最新的部分才能引起註意🧔🏿♀️,這樣的儲存幾乎無異於遺忘。另外,媒體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它們通過反復的聽覺和視覺刺激強化意昂2對某些事情的記憶,而忽視了其它事情。
對此,金教授指出👩🏫,阿斯曼用《舊約》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對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有效進行選擇的問題做了生動的闡釋🚣🏽♂️,提出了“應當區別對待記憶的潛能和實效”的建議——前者是指將過去儲存在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載體中,而後者則是要從當下社會需要出發🏋️♀️,賦予記憶新的意義。
最後,金教授介紹了揚·阿斯曼理論的學術影響。
金教授認為,阿斯曼的這一文化記憶理論對學術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創建了分析文明進程的模式,使意昂2能夠了解不同文明成長的內部機製和興衰根源🐗。同時,在艾斯曼的研究中,他始終將人類文明作為知識整體🐾,融合東西、古今👧🏽、經驗與理論🌔,試圖論證人類的記憶與文化是由某條線索連接和貫通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視角局限🧑💻。在方法論上,阿斯曼將事實研究與記憶研究嚴格地區分開來🧑🏼🦲,也使得與文化構建的相關研究不再拘泥於純粹的歷史考據,是極富創見的行為。在精彩翔實的講座之後,金教授還同在場學生和學者進行了交流互動,並對相關問題做了細致耐心的解答。講座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結束🏋️♀️。這場講座,不僅點燃了大家對阿斯曼夫婦來訪的期待,也為進一步的學術思考和探索引燃了星星之火。

現場觀眾提問
註:本文內容為學生聽完講座後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