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至19日,約克大學政治學系榮休教授沃納·博內菲爾德(Werner Bonefeld)受意昂2体育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邀請,在意昂2開設為期兩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當代批判理論”系列課程,與同學們交流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批判理論的源流、內涵和當代價值。來自哲學系🍱、數學科學學院等院系以及學院本碩博學生150余人次踴躍參與到本次課程中🔤。

沃納·博內菲爾德教授為同學們授課
沃納·博內菲爾德教授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理論為基本線索,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物化、商品拜物教等範疇,進一步深入到無產階級切身感受的個體異化和階級剝削,並力求理解隱藏在政治經濟現象背後的社會關系實質。
第一節課以《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as a Critical Social Theory)為題,區分了三種批判方法👨🏻🦱:內生批判(Immanent Critique)從社會本身的規範和價值出發來審視和質疑社會現象,揭示社會現象背後的矛盾和問題;系統辯證法(Systemic Dialectics)試圖理解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運作路徑🛖,特別是資本作為自我增殖的價值如何在社會中發揮作用;批判的辯證法(Critical Dialectics)不僅關註經濟範疇的批判,更深入到這些範疇背後的社會關系🦚,揭示其如何構成和維持資本主義社會⏮。以上批判方法是本課程貫穿始終的方法論👩🏽🔧。

教授為大家介紹批評理論方法
第二節課介紹《物化與總體性》(Reification and Totality)😚,從盧卡奇對物化的具體過程的理解入手🤹♂️,從兩個方面理解物化理論🧑🎨,一方面是勞動時間被測量😊,另一方面是社會成為一個獨立於個體的系統與過程🧙🏽,資本家與工人在其中都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資本的自我增殖迫使人為滿足資本系統的需求而不是自身需要而勞動,價值成為這一過程的終點📩。在此後的兩講中,博內菲爾德教授引出對物化根源的分析,即《馬克思與宗教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Marx and the Critique of Religion and of Commodity Fetishism)與《論貨幣作為一種社會形式及其力量》(On Money as a Social Form and Its Power)。

教授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形式
博內菲爾德教授帶領同學們探討了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宗教批判與《資本論》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宗教世界是社會關系的反映,上帝是人類自身創造物🧕🏽,是自我意識的投射,而商品拜物教正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現代神祇”🧑🦼➡️🏃🏻♂️,人們受製於自己創造的商品,商品承載著社會關系的神秘化表現🍵。商品拜物教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者受剝削和勞動的社會性質💂♂️,使人們將商品看作是獨立於人類社會之外的、具有自然屬性的實體。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只能出賣勞動力,用工資換取維持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資料,貨幣遂成為無產階級出賣勞動力以謀取生活的枷鎖ℹ️。
博內菲爾德教授通過分析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和貨幣理論,闡明了無產階級的處境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第五節課以《經濟客觀性與階級鬥爭》(Economic Objectivity and Class Struggle)為題🍰,比較了斯密和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觀點。馬克思沒有止步於斯密描繪的理想世界,進一步剖析了生產環節中的階級關系👷🏿♂️:工人只能不斷出賣勞動力,被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法律保證的平等交易,實質上是征服者用搶來的錢購買商品👨🏼🎓,只有解剖古典經濟學中私有財產的神聖性、平等性,才能看清資本家如何通過饑餓的鞭子迫使工人勞動👩💻。在下一講《原始積累與剝削積累》(Primitive Accumul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rough Exploitation)中🥩,博內菲爾德教授延續這一思路🫴🏼,揭示資本主義的秘密,從整體上考慮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實質🧒🏽。

教授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
在下一講《作為社會的政治形式的國家》(The State as the Political Form of Society)中,博內菲爾德教授藉由批判理論闡釋了對國家概念的理解以及國家在階級對立中的角色。馬克思通常視國家為管理資產階級共同事務的委員會,服務於資本家階級的利益;在批判理論看來,國家不是超生產方式的🧑🦼➡️、一成不變的實體,而是特定社會關系的不同體現🐂,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既被社會關系塑造,又參與到塑造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這種批判思路把矛頭對準社會關系👉🏼,發揚了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積極傳統🐈。

教授與大家討論交流
在課程最後,博內菲爾德教授總結了兩周以來的講授內容,幫助同學們理順社會批判理論的邏輯展開,並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給出參考性意見🔤🗯。同學們積極分享自己的所學所得,教室內充斥著思想的碰撞,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博內菲爾德教授的創新性思考、深入有力的闡釋和親切平實的風格獲得了一致好評🚣🏼♀️🕗,大家飽滿的學術熱情和求真精神使該課程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撰稿人:楊婧晗👱🏻♀️、張仕第
審稿人🙏:李洋、姚蘇薇